
评论
今年6月,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联合培养的首届“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14名研究生顺利毕业。三年来,学生们在疫情流调、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产出多份研究报告;参与营养膳食调查、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参加各项志愿活动,累计服务时间超1000小时。14名学生毕业后多就业于医疗机构、高校、公共卫生机构。
广州市“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的实践,打破了传统高校单一授课或疾控机构单纯实践的局限,实现了校地资源的深度融合。中山大学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教授前沿理论课程,提供科研平台;广州市疾控中心依托丰富的公共卫生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现场课堂”。双方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为每名学生配备“高校导师、疾控导师”,从选题到实践提供全程指导。目前,实验班已完成4届招生,累计招收培养49名研究生。
“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创新打造“三阶实践”模式,即业务部门流转阶段,参与流调、监测等“防”的实战;临床实习阶段,学习全科医学、妇幼健康等内容,夯实“医”的技能;行政实习阶段,在疾控机构管理岗位跟岗实习,提升“管”的能力。这种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践设计,让“医防管”能力融合有了具体载体,让“医学根基、公卫视野、管理思维”不再是抽象概念。
首批14名研究生的顺利毕业,不仅是校地合作培养医防管复合型人才的一次成功实践,更生动呼应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以下简称《意见》)中“完善医防管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要求。
《意见》提出,坚持“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推动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或双一流医学院校推进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推动复合型人才能力融合,推动各单位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链。
在健康治理挑战日益复杂的当下,“懂医、会防、善管”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重要力量。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们能快速理解并统筹患者诊疗、疾病流调、防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更精准、更高效地开展疾病防控;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还可以致力于推动慢性病防治、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政策优化等工作的协同,让健康服务更贴心、更普惠。
健康治理涉及医疗救治、疾病预防、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意见》的出台,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满足“医、防、管”全链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据报道,除广州市的探索外,还有不少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富有成效的实践。
2024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自主设置医疗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医疗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在校教育与医院管理实践教育的紧密相连。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学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公共卫生知识,提升管理能力,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实际需求。
今年4月,湖南省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首批招收学员64名。学员们不仅要深入学习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公共卫生课程,还要掌握基础的临床诊断技能,了解大数据分析在疫情监测、防控中的应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场景。此外,学员们有大量机会参与各类公共卫生项目,如实地调研传染病流行情况、参与疫苗临床试验、协助分析公共卫生数据等。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员们能够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将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各地实践,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高校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是关键。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则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创新至关重要。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中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不可或缺。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让他们在流调现场、临床一线、管理决策等不同场景锻炼,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当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院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沿着“大学科、大专业”的方向探索,当多学科交叉从“试点”走向“常态”,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必将更加系统、完善。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肖薇(媒体人)
编辑:肖薇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