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走进全国各大城市商圈,“山野板扎”“安纳果”“野果yeego”等“云贵川Bistro”招牌渐成新风景。昏暗灯光下,红三剁伴着葡萄酒,蜡染抱枕映衬藤编座椅,彝绣装饰旁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主打云贵川风味的小酒馆一年内门店激增,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1992.3万次。
“云贵川Bistro”的爆发,是区域餐饮品牌化与新生代消费需求的精准共振。近年来“微醺经济”升温,Bistro以“松弛感”概念填补了都市青年的社交真空。而云贵菜系凭借酸辣复合味型脱颖而出——云南菌菇的山野气息、贵州酸汤的发酵风味、川式香料的层次感,天然契合西餐配酒逻辑。
更关键的是,三省食材与西式技法形成创新融合:铜锅油焖鸡变身“洋芋焗饭”,乳扇搭配牛油果酱,迷迭香为酸汤鱼注入灵魂。这种“土菜洋做”既保留地域特色,又以精致摆盘与空间美学迎合年轻人“悦己消费”,使“漂亮饭”成为情绪价值的载体。
繁荣背后,隐忧已然浮现。资本追捧下,同质化成为行业痼疾。“山”“果”“云”字号的店名趋同,蓝绿主色调的“民族风”装修千篇一律,已成模板化。餐厅菜品局限于酸汤鱼、包浆豆腐、野生菌等元素的组合拆解。
更受人诟病的,则是本源自巴黎的平民小馆Bistro,在国内变身人均超200元的高端场所,分量少、价格高遭网友调侃“为出片买单”。海底捞旗下高端“云贵川Bistro”品牌“囿吉山”人均300元却仅存活9个月,印证了脱离性价比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如何打造与“食”俱进的出圈产品、让区域风味跨越生命周期,需在文化深耕与产业协同中寻找破局点。顾客选择“云贵川Bistro”,源自在当霓虹点亮都市夜晚,通过一口鲜美的野生菌唤醒对远山的想象。
“云贵川Bistro”的生命力,终将取决于能否撕下“网红”标签,在标准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平衡。区域风味出圈的本质,是让地方文化在创新中赢得尊重,这既是餐饮进化命题,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评论员:任翊翔
责编:黄璐
编审:韩蕾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