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畅通要素流动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时间:2025-05-23 05:17:00

【光明论坛】

作者:唐振鹏(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是关键纽带。就拿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来说,需要优化配置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挖掘农业生产要素创新重组的增量价值,如此方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筑牢支撑。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事关粮食安全根基的稳固与乡村资产价值的释放。开展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抓手之一。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可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各地涌现出整村流转、托管服务等创新举措,不过也要看到,农村土地流转仍存在规模效益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以及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其中,强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这为我们推进相关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不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还是产业竞争力的增强,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农业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农业科技特派员等制度也更趋成熟,在助力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呼唤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应当重点关注高素质农业劳动者的培养培育。构建完善“地方政府—农林院校—涉农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整合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人才培养路径,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从长远来看,应着力完善农业人才发展长效机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项目+人才”捆绑引进等人才培育新模式,不断蓄积并充分释放农村人力资本价值。

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目前,涉农资本供给不足、农民投资渠道单一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分析和智能决策,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能够带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生产链条延伸,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精准农业、智能养殖等数农融合业态方兴未艾,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需要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数据采集流通体系搭建、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夯实根基。具体而言,可加力推广低成本物联网设备和县域农业云服务,针对性破解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瓶颈。探索建立农业数据交易平台,利用数据银行、区块链等技术破除共享壁垒,让数据要素在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充分流动,通过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和增值潜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升级的多方共赢。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