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平
●与传统的宏大叙事或高度加工的内容相比,日常叙事作为一种传播策略,以“小切口”切入,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传递信息,通过符号具象化策略,在构建“情感共同体”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近来,LABUBU在全球掀起抢购热潮,“东方小怪兽”成为全球“顶流”。再往前看,从《黑神话:悟空》登上全球单机游戏销量榜首,掀起“西游热”,到《哪吒2》跻身全球票房排行榜前5,打破全球电影市场垄断,再到美国网红“甲亢哥”直播,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裂变式传播,越来越多的“民间互动”纷纷“出圈”,成为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中的独特力量。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加速提升,是跨文化交互方式的深刻变革与重构,为做好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播主体迁移:
强化“草根传播”“日常叙事”效能
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传播主体维度看,从传统的“官方主导、形式单一”的传播模式到“民间自发、形式多样”的交流新生态,用户生成内容(UGC)占比显著提升。普通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文化体验和观点,与国外网友直接对话,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从话语建构维度来看,日常叙事开始成为传播内容的主流。与传统的宏大叙事或高度加工的内容相比,日常叙事作为一种传播策略,以“小切口”切入,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传递信息,通过符号具象化策略,在构建“情感共同体”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例如,以拍摄中国美食和田园生活视频而闻名的李子柒、滇西小哥。这种“草根传播”方式,以其真实性和亲和力,有效破解“信息茧房”,在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播主体的转移为重构国际传播生态带来了新机遇。针对传播重心下移的趋势,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为草根传播者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为草根传播者提供内容创作培训和跨文化交流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视频制作、文案撰写、故事讲述等技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和注意事项,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构建海外本土化传播人才库,重点孵化具备跨文化叙事能力的国际内容创作者。通过沉浸式短视频、实时互动直播等形式,策划具有全球传播价值的热点议题,实现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场的立体化呈现。
媒介技术赋能:
凸显社交媒体“跨文化互动”“裂变式传播”优势
随着数字媒介的迭代升级,社交网络已演进为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明对话的核心渠道。用户借助留言互动、内容推荐、观点扩散及实时反馈等功能,可构建多维立体的文化交流场景,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拥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庞大的全球用户群体,能够触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借助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精准推送相关内容,实现内容与受众的智能匹配,能在短时间内触发指数级的内容扩散效应。
以“甲亢哥”中国行直播为例,在YouTube的累计观看人次突破5500万,以未经修饰的“原生态”视角展示了中国的多维现实,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长期持有的“滤镜偏见”,充分展现了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强大影响力。
基于这些特性,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体验式传播方式,消除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从而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同时,重视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效应,通过优质内容、互动体验以及算法精准推荐,激发用户的分享意愿,进一步提升传播效能。
内容创新转化:
深化文化传播的“情感共鸣”“理性共鸣”
上述“破圈出海”的成功案例,离不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文化产业链的高效联动。例如,《黑神话:悟空》以解构主义手法重构《西游记》母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非遗技艺、石窟艺术、传统建筑等文化要素转化为虚实交融的数字文化载体。这种技术美学与人文内涵的深度融合,突破了游戏产业技术天花板,为文化“出海”开辟了新的路径,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赋能、催生传播热点的典范之作。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关键。通过扩大民间传播者队伍,能够极大提升国际传播的“触达率”,引发共鸣和情感连接。情感共鸣往往是接触新信息的第一步,能够迅速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并激发兴趣。目前在国际社交平台上活跃的“洋网红”主要集中在自然风光、美食、创意等方面,传播内容具有高渗透性,可以有效降低文化误读。
基于此,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核的提炼、转译与时代化表达,打造高质量文化传播精品。尤其要结合当下热门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探索更具沉浸感和科技感的文化产品,以展现开放的、现代的、发展的中国形象,引导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情感共鸣”走向“理性共鸣”。
强化产业驱动:
借文化产业“出海”推动国际传播系统化与长效化
只有将国际传播与文化产业、文旅发展、资本运作、市场需求等紧密融合,才能实现借船“出海”,随文化产业版图的拓展,推动国际传播泛在化、系统化、长效化。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不久前率先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全力激活广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投资热力。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支持文化“出海”,如鼓励企业到东南亚、南太平洋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化贸易等。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与价值增值,就必须深入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加强文化产品本地化营销,以促进市场融合。通过整合品牌资源、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综合运用全球化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注重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融入品牌形象之中,使海外消费者在购买和体验文化产品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在深入实施“政策包”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文化贸易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专项政策,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拓展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等,助力中国文化企业更好地挖掘全球文化消费潜力,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拓宽路径与空间。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大委托专项区域国别和国际舆论生态研究(GD24WTK01)研究成果
【作者】
南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