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小红书日均50万+的笔记洪流中,有一个群体的身影始终难以忽视。他们曾被贴上“邪修”标签,用极致的人力堆砌出流量奇迹;如今在平台治理的高压下,正艰难地从“流量掠夺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型。这个被称为“郑州帮”的群体,其兴衰迭代的背后,藏着中国草根电商在流量红利消退时代的生存样本。
01
流量蛮荒时代的生存智慧
郑州帮的崛起,始于一场被动的流量突围。作为非电商核心区,郑州商家早年在淘宝生态中处于边缘地带,既无成熟供应链支撑,也缺乏技术与信息优势。2018年,当抖音成为流量新贵时,几家郑州商家却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尚处蓝海的小红书,用最原始的“自问自答”式引流帖打开缺口——一个备孕类商家仅凭单篇笔记月入百万的案例,让更多草根商家看到了生存希望。
这种“蚂蚁雄兵”战术的底层逻辑异常简单:用海量账号覆盖海量内容,以量变撬动平台免费流量。为实现这一目标,郑州帮构建起堪比流水线的内容生产体系:新人凭借“七天带教文档”即可上岗,2000个美图秀秀模板与200条产品评价素材库,让大专生也能日均产出5篇笔记。这种将内容拆解为“框架+填充”的模式,把创意劳动降维为标准化操作,最终催生出10万编辑、日产50万笔记的产业奇观。
私域基因成为郑州帮闭环的关键一环。作为与广州齐名的“私域之都”,郑州密集的私域服务商集群与政策支持,让商家得以将小红书流量沉淀为可反复开发的用户资产。电话销售引导加粉、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精细计算,这套组合拳让他们即便在平台不盈利,也能通过私域实现营收闭环。五六家初代玩家借此成长为员工超2000人、年营收50亿的头部企业,印证了这套“野路子”的商业可行性。

02
争议漩涡中的模式困局
流量狂欢的背后,是平台生态与商业利益的激烈碰撞。小红书赖以生存的“真实分享”社区调性,与郑州帮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内容形成天然对立。“家人们,谁懂啊”等爆款句式从流行到被厌弃的过程,恰似这种冲突的微观缩影——当机械复制的“种草”淹没真实体验,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便会逐渐消解。
平台治理的铁拳随之落下。2020年啄木鸟行动、2024年横测笔记屏蔽、2025年百万账号封禁,每一轮打击都精准击中郑州帮的命门。批量养号、站外引流等违规操作被遏制,依赖单一内容形式的商家成片消失。更根本的矛盾在于,郑州帮主打高毛利白牌产品的盈利模式,与平台期待的品牌化、品质化方向背道而驰,这种结构性冲突注定了其“原罪”属性。
行业评价呈现鲜明分裂。支持者认为,在资源匮乏的困境中,郑州帮用草根智慧蹚出了生路,其极致人效与组织力值得借鉴;批评者则指出,这种模式是“饮鸩止渴”——夸张标题误导用户、白牌产品质量堪忧,短期盈利的代价是破坏行业生态。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他们把平台规则研究到了极致,却也把规则的边界踩得粉碎。”
03
转型阵痛中的进化尝试
生存压力倒逼郑州帮寻找新平衡。“上海调性,郑州打法”的口号背后,是这个群体从“赚快钱”向“做久生意”的认知转变。内容端,60分的编辑开始尝试90分的科普合集,海量内容基础上偶尔跑出的20万赞爆文,证明标准化与优质化并非完全对立;流量端,免费薅流转向亿元级年框投放,自孵合规账号与合作真实达人双轨并行,主动融入平台的商业化体系。
产品升级与品牌化成为突破口。与工厂深度合作开发的糖果色分层沐浴露,凭借高颜值设计获得用户认可;男士护肤品牌拿下天猫、京东双料第一,标志着郑州帮从白牌代运营向自主品牌运营的跨越。数据驱动的选品逻辑更趋精细:捕捉天猫抖音热销但小红书笔记稀缺的品类空白,用“差异化填补”替代“同质化淹没”,这种策略调整让他们在合规框架内保持竞争力。
组织力优势被重新激活。“3331”架构将管理半径压缩到最小,小组赛马机制持续释放活力,新人2个月晋升组长的通道保持团队流动性。更重要的是,薪资体系从单纯依赖流量数据,转向销售转化与品牌价值综合评估,这种导向性调整推动团队能力与业务转型同频。正如见证者所言:“他们还是那个擅长把平凡人组织起来做非凡事的郑州帮,只是战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