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西藏铁路从0到1187.8公里

时间:2025-08-12 12:02:00

读报


2006年7月1日,《西藏日报》五版、六版刊登长篇通讯《铁龙腾高原 天路惠雪域——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文章指出,青藏铁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世界奇迹。她凝聚着党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千年期盼;她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又一座不朽丰碑。




西藏铁路里程从0到1187.8公里——

巨龙驰骋开辟高原“幸福路”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全文

↓↓↓


讲述

格桑次仁:“铁路改变了我的生活!”


“你看,火车翻过唐古拉山,本可长驱直下,却专门为安多拐了一道弯。”在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铁路车站——安多站,今年70岁的安多县帕那社区居委会居民格桑次仁指着不远处的一道铁路弯道说。


那曲市安多县是青藏铁路列车进藏后经过的第一个县城,有“天路第一县”“青藏第一县”之美誉。然而,在青藏铁路最初的设计图纸上,安多站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为了让青藏铁路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服务,规划设计部门三易图纸,使安多站站址到县城的距离从最初的7公里缩短到1公里。


如今,站在安多站海拔4702米的站台上俯瞰,安多县城已与安多站融为一体,1公里的距离随着城市发展变迁早已消弭。铁轨划出巨大的弧线,如同温暖的臂弯,将安多县城拥入青藏铁路的怀抱,为这座高海拔城市托举了一条快速上扬的发展曲线,也改变了格桑次仁的人生轨迹。


图为那曲市安多县帕那社区居委会居民格桑次仁。记者 平措次仁 摄


19年前,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的那一天,格桑次仁至今仍清晰记得。2006年7月1日,他和大家一起来到安多站,在人群中高举着洁白的哈达,听见汽笛声由远及近,看见钢铁巨龙如约而至。他说,那一刻,他的心跳如同钢轮撞击铁轨,激昂澎湃。


51岁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但看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便利交通,曾经在放牧途中无数次升腾起的做生意的想法,在那一刻喷薄而出。


经过2年的考察和准备,2008年,格桑次仁顺利实现了从牧人到商人的转身。他的店铺顺利开张,售卖酥油、酸奶、鞋帽、服饰、牙刷、牙膏等农特产品和日用百货。


从此,格桑次仁成了青藏铁路的常客。“我每周至少2次到拉萨进货,铁路是我通勤的最优选,安全又便捷。”格桑次仁还笑着向记者透露了他的生意经,“在拉萨进的货可以找返程的大货车运到安多,利用好这物流‘边角料’,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运输成本。”


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更大了,格桑次仁的店铺生意也越做越顺畅。“现在每天营业额有1000多元,最多时可达2000元。”格桑次仁说。


铁路交通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青藏铁路开通前,格桑次仁从未去过区外,如今,借助铁路带来的便利,他的足迹已遍及北京、杭州、青岛、玉树等地。在一次次奔赴中,他学经验、寻商机、做代理,不断扩充店铺的货架,也结识了各族的生意伙伴。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映照着老人眼中安稳的光,也映照出安多日益升腾的烟火气。


随着铁路电子客票的普及,纸质火车票越来越少。在格桑次仁家中,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成为他最珍贵的收藏。这些火车票承载着他的奋斗历程,也印证着西藏的交通变迁。

来源:西藏日报